研究600多萬人後發現!經常吃「這2類肉」 更容易得「心血管疾病」糖尿病:多吃10種蔬菜降血糖





紅肉,如牛肉、羊肉和豬肉,以及加工紅肉製品,如香腸、培根和熱狗等,是餐桌上常見的食物。對於很多肉食者、甚至「無肉不歡」的人來說,這些並不只是蛋白質等營養成分的來源,更是滿足口腹的「必需品」。


然而,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,過量食用紅肉和加工紅肉可能會危害健康和壽命,比如會增加癌症風險。加工肉類和紅肉已分別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了1類(確定會對人體致癌)和2A類(可能會對人體致癌,動物試驗證據充分,但對人類致癌證據有限)致癌物。


紅肉和加工紅肉還可能對心臟、血管和血糖產生危害。據一項發表在《歐洲心臟雜誌》(European Heart Journal)的研究顯示,經常食用加工和未加工的紅肉,可能會增加冠心病、中風等心血管疾病以及2型糖尿病風險。

圖片來源:123RF


來自香港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,對70項已發表的研究進行了分析,共納入了620多萬名參與者的數據。
其中,43項研究分析了未加工和加工紅肉與心血管疾病及其亞型之間的關聯,共納入446萬多名參與者,61.7%是女性,隨訪時間為2-30年。
23項研究分析了未加工和加工紅肉與2型糖尿病或妊娠期糖尿病之間的關聯,共納入約174萬名參與者,63.9%是女性,隨訪時間為4.3-15年。
在刨除年齡、性別、生活方式、家族史等混雜因素影響後,研究人員發現,經常食用加工或未加工的紅肉,與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風險升高有關。


未加工紅肉攝入量每增加100克/天,分別與心血管疾病、冠心病、2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風險升高11%、17%、27%和101%相關。
加工紅肉攝入量每增加50克/天,分別與心血管疾病、中風、心力衰竭和2型糖尿病風險升高26%、16%、16%和44%相關。


此外,研究人員還發現,加工或未加工紅肉對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風險的影響,在西方人群中更為顯著。這可能與不同的飲食習慣有關,西方人群的飲食特點是加工肉類、紅肉、黃油、高脂肪乳製品和精製穀物的攝入量較高;而東方人群的飲食特點是全穀物、蔬菜和海鮮的攝入量較高。

圖片來源:123RF


研究人員分析,加工或未加工紅肉與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風險之間的關聯,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,不過相關機制還沒有明確,還需要更多研究探索。


經常吃紅肉或加工紅肉,可能會升高血壓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,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;可能增加肥胖風險,而肥胖也是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危險因素;紅肉富含肉鹼,經腸道內某些菌群消化後會產生三甲胺-N-氧化物(TMAO),而TMAO能夠抑制血液中膽固醇的降解,使得膽固醇只能沉積在動脈血管壁,導致血管壁加厚、硬化,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。


此外,紅肉中富含飽和脂肪酸,可能影響代謝,引發胰島素抵抗,增加2型糖尿病風險;紅肉中的膳食蛋白質還可能與較高水平的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(IGF-1)相關,而孟德爾隨機研究表明IGF-1與較高的糖尿病風險相關。


需要注意的是,這項研究是觀察性研究,只是顯示了經常食用加工或未加工的紅肉與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風險升高有關,並沒有表明因果關係,而且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,可能也會對研究結果產生影響。

圖片來源:123RF


研究最後指出,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。2型糖尿病不僅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見合併症,也是一個確定的危險因素。鑒於心血管疾病的沉重負擔,確定更有效的干預措施,有助於減少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發生和死亡。


飲食干預是適用於日常生活的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預防的關鍵組成部分。紅肉作為飲食中的常見食物,從20世紀70年代到2030年,全球每人紅肉食用量增加了近一倍,對個人和全球健康都有著影響。


這項研究的發現提醒我們,為了促進心血管和代謝健康,人們應調節飲食模式,改善飲食結構,限制加工或未加工紅肉的攝入。
建議,魚、禽、蛋類和瘦肉適量食用,平均每天120-200克;每周最好吃魚300-500克,蛋類300-350克,畜禽肉300-500克;少吃深加工肉製品;優先選擇魚,少吃肥肉、煙熏和腌制肉製品。
此外,在烹飪肉類時,要多採用蒸煮的方式,少烤炸。肉類在烤或油炸時,有無溫度較高,使營養素遭受破壞,如連續長時間高溫油炸、油脂反覆使用、明火燒烤等,還容易產生一些致癌化合物污染食物。
在外就餐時要減少肉類攝入,點餐時要做到葷素搭配,清淡為主,盡量用魚和豆製品替代畜禽肉。




文章參考:騰訊







© search.foodpara.com 2024   |   Privacy Policy